归档时间:
当前位置: 首页 > 其它 > 市委党史研究室 > 历事大事

临湘历史大事记(春秋至清末)

编稿时间: 2021-03-25 00:00 来源: 史志办 

临湘,地处湖南省东北边陲。唐虞时为三苗之地,春秋战国属楚,秦汉至唐分属长沙郡、下隽地、巴陵县。994年[宋淳化五年]建王朝县,996年改名临湘,此后隶属屡改,县名一直沿用至今。1992年12月改为县级市。现域总面积1760平方公里,耕地45.53万亩,人口50万,辖18个乡镇、2 个办事处。

五 代 十 国

后唐?清泰年间(934~936年)马氏划巴陵县(今岳阳县)东北部,建王朝场。

宋  代

淳化五年(994)升王朝场为王朝县,隶属岳州 在县城东北隅建知县署(今岳阳市北区陆城镇,下同),设县令、县丞、主簿、县尉、主学及鸭栏矶、城陵矶(今岳阳市城陵矶)巡检各一员。

至道二年(996) 改王朝县为临湘县。

咸平五年(1002) 张尚祖中进士,封天章阁侍制,后调东京府尹,累官至节度使,管理军国大事。

嘉祜五年(1060) 宋仁宗南巡至临湘,爱鱼梁晴岚,马鞍落日,莼湖夜月(今岳阳市北区陆城镇),下旨建寺,御题“嘉祜寺”匾,僧人大宛,奉旨主修。

淳熙二年(1175) 闾邱适、邱通、邱道兄弟三人,同榜中进士。

元 朝

泰定元年(1324)县尹赵宪,在县城东五里,筑堤御水,乡民受益,取名为“赵公堤”。

至正二十年(1360) 临湘定为下县,设达鲁花赤一名(蒙古人任,凡县事皆掌管,又谓“监县”),县尹一员(汉人任,亦掌管县事,称“司判正官”)。设主簿、县尉、典史、教谕各一员、巡检二员。

明  朝

洪武初年(1368~1369) 临湘设知县、县丞、主簿、典史、教谕各一员,训导二员。

建鸭栏巡检司,设巡检一员,弓兵80名,快船5只。同时,建城陵矶巡检司,设巡检一员,弓兵百名,快船5只。

登记在册为3701户,21478人,田地18.1116万亩。夏、秋征粮米19519石。

洪武三年(1 370) 知县李汝霖,于原址重建县署。

洪武五年(1 372) 知县孙思道,于县城建养济院。

洪武八年(1375)设8都,13区,36里。

洪武十四年(1381) 建长安(今长安镇)马驿,设驿丞一员,马夫21名,排夫63名,马42匹。后续建城陵矶、鸭栏二水驿。

洪武十九年(1386)知县马杰、主簿陈学圃、教谕何伯昂,创建临湘县学宫。

洪武二十四年(1391) 龙窖山(今龙源乡梅池村)茶列为贡品,每年贡芽茶16斤。

洪武二十七年(1 394) 张信进士及第,钦点状元,授修撰职,后升侍读学士。

天顺三年(1459)定宽生于、髻山创修螺髻寺,户部尚书杨一鹏为之作传。

天顺五年(1461) 置云溪驿,设驿丞一员,马夫21名,排夫63名,马42匹。

成化初年(1465)知县徐义重,重修城隍庙,附祭山川坛,主祭邑历坛。

登记在册1562户,11646人,田地12.9223万亩。

成化十一年(1475)余定泰、张思祺、李友仁,捐款重修白荆桥。

同年,知县唐绢,于县治陆城始建城池,周围筑土为垣,上盖陶瓦,分东西南北四门,各立烟楼守备。

成化二十二年(1486) 岳州知府李文明筑“永济堤”(从城陵矶至象骨港),茶陵大学士李东阳写《新筑永济堤记》。

岳州卫、武昌卫官兵,于境内拓种田地35571亩。

正德五年(1510)沔阳杨清、邱仁农民起义军,进驻临湘。

正德八年(1513)十二月大雪,湖水冻结,人马均能在冰上行走。

嘉靖二十四年(1545)五月,县城大火,烧焚民房百余家。

嘉靖四十三年(1564)五月,连降大雨12天,江水猛涨,后五年连续洪水为害。

万历年间(1573~1619)知县冉嵩,于南门外创建人文书院。

万历十九年(1591)知县张明儒,首修《临湘县志》。

崇祯十六年(1643) 八月,张献忠率20万农民军,水陆并进,进驻临湘,杀知县林不息。

清  朝

顺治二年(1645)李白成部将王进才、马进忠,大败清军,进驻临湘。

康熙元年(1662)余敏功捐资修砌滩头桥。咸丰年间,敏功后代又捐资重修。

康熙十二年(1673) 四月十日,吴三桂派遣部将吴应麟进驻城陵矶。

康熙二十四年(1685)续修《临湘县志》。登记在册2224户,13859人。

康熙二十八年(1689) 白头年八月至本年三月,未下透雨,农民无法播种。

乾隆二年(1737) 向九成捐资建石桥于土地团(今源潭镇新源村),嘉庆三年毁,其子孙又捐田三石二斗重修,后人称之九成桥。

乾隆十年(1745) 知县魏成汉为首创建社仓四所,分设于陆城、长安、桃林、源潭,计稻谷1194石。

乾隆五十五年(1790) 广文临为首于文桥龟山(今岳阳市北区文桥乡臣山村)创建“簪笔塔”,后坍塌。道光乙未年,知县阮文藻主持重建,五年后竣工,改名“培风塔”。

嘉庆二十一年(1816)登记在册48324户,369797人。

道光四年(1824) 知县徐凤喈带头捐资,重修书院,取名“莼湖”。并将建院始末、捐资姓氏及落成时唱和诸诗汇为一册,名目:《莼湖书院志》。

刘继善为首于白云山创修文昌阁。

道光十年(1830)遭受水、旱灾害,疫病流行。

道光二十三年(1843) 知县刘德熙,鉴于境内水灾频仍,倡导开沟导洪,筑堤建闸,著有《浚塞负郭水道说》,提出治理湖区水灾的初步设想。

道光二十四年(1844) 湖北崇阳钟人杰农民起义军,进驻县境之万库、楚冲等地。

咸丰二年(1852) 九月,桃林大条李家村民李战、李道岸、李寅等,响应太平军起义,率青壮500余人,攻占桃林司。两湖总督派重兵“围剿”,起义失败。

十一月七日,太平军自岳州入临湘,清广西提督向荣派兵追击,太平军旋即撤离。

增生程起义首创办团练,年底全县设101局,先后杀害太平军千余人。

咸丰四年(1854) 五月,太平军在岳州受挫,退驻临湘。七月,太平军在城陵矶反攻清军三次失利,太平军丞相曾天养阵亡。

咸丰五年(1855) 四月,太平军由通城进入县境。六月,在临通边境击败团勇2000多人,阵斩临湘知县姚荣卿。八月,在白里畈击败团练武装,毙程起义等数人。

咸丰六年(1856)五月,武生习其鹏率团勇数百,袭击壁山乡桃树坳太平军营,太平军损兵200余人。后湘军来县“围剿”,太平军撤离县境。

同治元年(1862) 横铺老屋卢家花鼓戏演员卢廉坡,不满清廷统治,招集军壮300余人,树起“劫富济贫”大旗。并于次年春,率兵出通城、崇阳,拟赴九江、安庆与太平军会合。行至中途,闻太平军败,不得已率部回湘,卢暗藏于家中,后在岳阳北乡被害。

同治三年(1864)汉口俄商派员在羊楼司设手工砖茶厂。

设临湘、源潭厘金分局及象骨港、云溪等5个分卡,征收过往百货、茶叶厘金。上述局、卡均属岳州厘金局管辖。

同治八年(1869) 设长江水师于城陵矶、象骨港、唐家湾,共置千总(把总)4员,兵士59名,舢板炮船4只。

同治十年(1871) 时任浙江台州知府的刘辙,捐资为县治建官厅、堂号各一间,夹号20间,县署规模较前扩大。

同治十一年(1872) 在册49939户,335341人,田地40.6512万亩。

同治十二年(1873) 聂市太和生、大涌玉等茶庄、茶行先后开业,制造砖茶。

光绪元年(1875)废除“里”的行政建制,设桃林、羊楼司2巡检司和8个区(城区、桃林、忠防、柳厂、云溪、聂市、源潭、滩头),下辖99团。

光绪六年(1880)刘辙倡建儒矶塔,次年竣工,吴獬撰写《临湘儒矶塔记》。

光绪十四年(1888)地震,砖墙摆动,陆城胡姓一家三口,屋倒人亡。

光绪十五年(1889) 桃林人吴獬中进士。至此,据史料载,境内先后有24人中进士。

光绪十七年(1891)八月,长塘会党首领汪殿臣在大云山起事。清廷多次派兵镇压。次年,汪被捕壮烈牺牲。

光绪十九年(1893) 六月,西班牙传教士安熙光来滩头关石团骗取民房设教堂,安仗势欺人,激起公愤,村民怒拆教堂。安竟怂恿法国公使派来炮舰要挟,清地方官屈服,允许安在鸭栏设立教堂。此即震惊全省的“临湘教案”。

光绪二十二年(1896) 吴獬被选为沅州府学教授,兼任敦仁书院山长。不久赴沪,审定直隶总督刘长佑年谱,旋应桂抚沈中丞之聘,襄办广西学务,后回湘讲学。

光绪二十五年(1899) 清廷曾拟建埠于陆城新港。其时县境风气闭塞,士民集会反对,并请乡绅名士吴獬赴鄂谒见张之洞,请求建埠他处,遂改在城陵矶建埠。

光绪二十六年(1900) 八月,被清廷“围剿”的自立军一部,自湖北新堤进入滩头、聂市,攻取源潭,焚烧厘金督销分卡,杀死司事,旋被清军镇压。

光绪二十七年(1901) 聂市方旦初创办宝成公司,在上南冲(今桃矿所在地),首次开采铅锌矿。

县输往汉口红茶6。7632箱(其中聂市38732箱,云溪28900箱)。

光绪二十八年(1902)登记在册48821户,33.8473万人。

光绪二十九年(1903)  四月十六日,始设临湘、云溪、聂家市、羊楼司4处邮寄代办所。

县治陆城创办临湘县官立实业小学堂,为县办小学之始。

宣统元年(1909)  长安驿站定为湖南26个驿站之一,年支经费银3570两。

宣统二年(1910)县人贺良朴山水画数十帧,在意大利参与罗马画赛会,获三等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