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档时间:
当前位置: 首页 > 其它 > 市委党史研究室 > 文史博览

历史中的女性与浮标

编稿时间: 2016-07-21 00:00 来源: 史志办 

刘明月

浮标作为一个湖湘鱼米之乡的经典意象,关于它的起源,浮标从业者口口相传,据说出现于赤壁之战后的黄盖湖畔,究其原因,可能与湖边庵堂里的女性有关。

黄盖湖位于湖北省赤壁市西北湘鄂交界的长江中游南岸,湖南省临湘市的东北角,属湘鄂两省天然边界,地处长江之滨。湖畔水草丰美,渔业资源丰富,公元207年,赤壁之战爆发,黄盖为东吴水军主将,在这里操练水军。赤壁之战后,孙权论功行赏,以此湖赐名黄盖,并将原名太平湖更名为黄盖湖。

根据现有资料和走访湖边居民,黄盖湖边有很多地名中含“庵”的地方,在湖南省临湘市源潭河出口处有水洞庵、池塘庵,庙下庵;在原乘风乡横河堤有永定庵,黄盖湖出口处有太平庵、虚白庵;在湖北赤壁市洪山镇有庵咀,还有茶庵镇因庵而名,等等。据湖边的老一辈人回忆,过去环黄盖湖周边一共有26个庵。

其中关于虚白庵的资料最为细致,黄盖湖原有“虚白晚钟、萝湖藏春、矶头夕照”等黄盖八景,其中“虚白晚钟”就是现今的黄盖寺,黄盖寺原名有飞拍庵、虚白庵之说,根据史料勘证,始建于东汉末期。话说当年,三国东吴名将黄盖将军在团山安营扎塞,操练水师时,相交一女友白云小姐,在婚十春。后来,黄盖将军离营未归,白云小姐就出家入飞拍庵为尼,法号虚白,时年30岁。她与青灯相伴三十一载,面壁九个春秋,成为德道高尼,61岁圆寂。坐化时,庵当时上空白云缭绕,其金身隐若云中,久久不去,接替主持见此,集全庵尼姑,焚香跪拜,虔诚祈告,并宣告飞拍庵易名虚白庵,民间习惯俗称黄盖庙。它自始建至今已受民间香火1800余载。

虚白只是黄盖及其麾下将领众多家眷中的一员,由此可见黄盖在此屯军练兵后,带领他的部下转战洞庭湖区,留下了大量妇孺儿童在黄盖湖边,暂留于原来黄盖部队安营扎寨的十三村的驻地。这些来自吴越江淮和全国其他地方的女人们在这里继续着她们的生活。起初,还有部队定时送来供给,生活倒也过得去,后来随着战事的扩大,部队不断远去,供给渐渐中断。有些高层将领的家眷陆续被接走,而更多的只有在这里苦苦守望,日夜期盼心上人早日归来。然而,不少的女人除了等待还是等待,数月乃至一年、两年之后依旧杳无音信。没有了生活来源,她们在荒野的湖边人生地不熟,没办法,只有组织起来自己或耕种,或纺织,聊以为生。时间久了,因为居住大都是女人,远道过来的人或者附近不知内情的人以为这里是尼姑庵,所以就把她们的居住地称为庵。

住在这里的这些女人不懂水性,看着湖里的鱼儿无法捕到,于是她们想到了钓鱼,砍了湖边的芦苇杆子或者竹竿当做钓鱼竿,用自己的小簪之类作钩,用自己纺的线作钓线,就地取材找些蚯蚓之类的鱼饵,几经折腾,时不时倒也能够钓到不少鱼儿,改善了生活。但是问题来了,她们把鱼竿放到水里后,鱼儿上钩难以发现,这些女人中有聪明的女人就把干了的芦苇竿削成一个个寸来长的标志系在钓鱼线之上浮于水面,有鱼上钩后,这个芦苇杆子做的标志就会晃动或下沉,她们看见后就可以把鱼快速拉上来。由于使用这个标志大大的提高了钓鱼的效率,这些住在被称之为庵里的女人也就专门砍些芦苇来制作,于是就有了最初的浮标。

黄盖湖附近的老百姓也纷纷仿效,家家户户从湖边砍些芦苇晾干,空闲时,女人在家制作浮标,男人到湖边钓鱼,代代相传,从三国时期传承至今,浮标制作成为了黄盖湖四周女人特有的一项传统手工艺。由于黄盖湖地处洞庭湖出口,又紧邻长江,浮标的出现与传播,丰富了洞庭湖区和长江流域的钓具历史。而现今临湘的渔具产业也与女性息息相关,五百多家渔具企业,两万多渔具从业者,大量浮标在女性的巧手下诞生,走向世界。

(刘明月,1994年8月出生于湖南临湘市源潭镇黄盖村,大学本科就读于石河子大学历史民族学系,获历史学学士、法学学士,推免为厦门大学人类学与民族学研究生,2015年3月-7月在临湘市史志办实习)

此文原载2016年7月20日《湖南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