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信息公开发布平台 > 部门单位 > 市委党史研究室 > 风土民情

风格独特的乾隆时期建筑—田庄

编稿时间: 2018-06-22 11:14 来源: 市史志办 

王国林

 

在临湘市羊楼司镇东约18里地的小港村田庄组,保存着一处完好的清乾隆时期的民居——田庄老屋。它藏于深闺二百多年,2011年,临湘市人民政府将其公布为县(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小港田庄,终于揭开了它神秘的面纱。它不仅风格独特,而且意义重大。

小港村位于龙窖山北麓湖北通城,崇阳和湖南临湘三县(市)交界处的十字坳山脉下,因一条流经区域的小港而得名。小港发源于龙窖山,自南向北流向,经羊楼司,坦渡,新店、定湖汇入黄盖湖,干流称之潘河,全长约60多公里,小港谓之上游。

相传,小港村一带盛产茶叶,清中晚期,沿港两岸,崇山峻之上,曾辟有茶园上万亩,层层梯地直接蓝天。沿小港的一条古驿道,在大、小港交汇处的三叉口向右拐,进入湖北柳坪———羊楼洞——赵李桥——新店,是“万里茶道”上一段分支。小港田庄自产的茶叶经古驿道运往新店装船,走黄盖湖入长江,达汉口销往北方。如今,古驿道修成了宽敞的通乡水泥公路。沿河上朔,溪水潺潺,碧潭泛波,山花烂漫、古木参天。青山和绿水相映成趣,两岸山庄,田园风光旖旎缠绵,恰似十八里画廊。田庄老屋古建筑群就座落在小港的东西两岸,两处古建筑群相距不过100米,为曾氏祖先约建于乾隆11年(1748),现有曾氏家族第26代后裔居住于此。

两岸古建筑群,为东岸一处的规模较大,西岸一处的品位较高。东岸古建筑群座东北偏向西,现存三栋,并列一排,连为一体,门面长约40余米,中无间隙。为湘北地区民居典型的“明三暗五”型结构(即明看上去为三间,暗为五间)。不同的是每栋后边都接有第二重,形成“一门二进”的“两重堂屋”的复式结构。“下堂屋”与“上堂屋”之间,隔有一长方形“天井”,“天井”两边为南北两处“厢房”和“阁楼”,现保存建筑面积800多平方米。

西岸古建筑群,座西北偏向东,建筑规模略小于东岸,现存单独一个“明三暗五”的门面。不同的是,它向后延伸为“三进四重”即“三个天井四重堂屋”的复式结构,天井两边均有南北厢房和阁楼。在上堂屋的南北两边还伴有“两重复式”横堂屋(据说是兄弟增多时,分开居住而添建的)。西岸古建筑,原为两栋上世纪70年代集体拆除一栋,现存一栋,保存建筑面积约400多平方米。

田庄老屋古建筑均为砖、木结构,青瓦盖顶,上下两层。先祖们在建材选用和装饰雕刻工艺上十分讲究。

墙体为经过磨制的青砖砌成,然后用窑磁灰粉面,再刻出砌痕,墙体更加平滑结实,入目清秀。使墙的拐角处均为青石立柱,高则2米有余,低的也有三尺过头。石柱功在保护墙角,免受碰撞,造成缺损。大门为宽厚高大的青石立柱,立柱的三方都经过精心磨制,雕琢而成。特别让人震撼的是,在西岸古建上堂屋的天井旁,有一块长5.3米、宽0.46米、厚0.12米的巨大青石板,作为天井的边沿面石,被安放在那里。人们从老辈传闻得知,这件重约数吨的宠然大物,意是建造者从小港上游四五里远的石山上打制出来运到堂屋里来的。那方方正正平平展展的模样,就像如今捣制出来的水泥板一样光滑无瑕。石板的六方个面均均地分布着石凿痕迹,就像印花土布上的条纹那样明目对称。巨石板安卧在这天井边已两百多年,它见证了当年开山、凿石、运材的壮观场面,见证了工匠们的辛勤汗水,把田庄老屋沧桑变幻的神奇历史压在自己的身躯之下。

古建的二楼均为木质结构,青瓦盖顶,两则封火山墙矗立如剑。二楼的“楼脚”和各处横梁十分讲究,均为巨型木材锯成方形,上铺坚实的杉木“寸板”。木质门窗矩正规圆,对称均匀,十分精致。据八十多岁的老人介绍,这些木材来自龙窖山上原始山林中的迎风老杉,经久耐蚀。历经二百多年的风风雨雨,木质无损,构件上的精致雕刻仍保存完发,没有一点腐朽的痕迹。

屋顶整体木质结构梁枋相扣,勾心斗角。枋檩、雀替、榫卯连接,撑起屋面。大门正上方嵌有一块高1米,宽0.8米的石板匾额。石匾构图成外方内圆形,方格的四角和底部,各雕有一条石龙。石龙昂首,瞻仰着中间的太阳圆形,圆形上方为浮雕的“圣旨”二字,中间为浮雕的圣旨主题词“旌裱节孝”四字。石匾构图精致,气势磅礴,为乾隆皇帝所赐。相传曾氏家族有一媳妇(李氏),丈夫英年早逝,二十出头的少妇,婉谢一切媒勺,忠祯守节,被世代尊为楷模。乾隆下江南,路过田庄,得知此情,深感其节孝之义,恩赐此匾。大门两边石窗均镶嵌镂空窗格,图案为变形的“万字”和“福、禄、寿”等,精巧别致。

堂内主梁和雀替上雕刻图案保存完好。内容和画面多为龙风麒麟、花鸟鱼虫、梅蓝竹菊、戏曲故事、诗词楹联和几何图案,雕刻构图妙趣横生。有的飞檐走壁、有的勾心斗角、有的龙翥凤翔、有的花好月圆、各尽神态。在图案结构和布局上特别注重了形式多样,忌讳千篇一律。或左右对称、或上下连体、或主次互补、或大小相嵌,各尽其美。那人物走兽神态逼真,栩栩如生,唯妙唯肖;花鸟鱼虫活灵活现,呼之欲出;故事情节经典离奇,耐人寻味;纹饰线条流畅洒脱,雅俗共赏,堪称石木雕刻之精萃。

据载,东西两处古建之内,原有石、木雕刻二百多幅,遍布各处门窗和厅堂及匾额之上,玲珑满目,叹为观止。可惜的是,十年文革时期,大多毁于“破四旧”口号之下,一些人手能及的低处,雕刻艺术品无一幸免。被毁图案,画面不全,人物面目全非,价值不存。如今,老人们说到此,无不捶胸顿足,心痛不已。石雕和木刻艺术之精湛,堪称田庄古建一杰。

据族谱记载,曾氏祖先于明朝末年移民小港一带,至今沿袭到二十六世。始祖初来,放酒营生。因酒业红火,逐步发家致富。到清代,小港一带茶业兴起,沿港两岸重山峻岭上,层层梯地,茶园遍布,茶叶葱笼,直接蓝天。到第十四世,曾家祖先置得茶园二千余亩,庄田三百多担,所属庄田最远处到了云溪、路口(今岳阳北区)一带。成为当地名噪一时的茶业庄园。每年六、七月间,曾家茶庄便顾请一百多名山西采茶工进庄采茶、做茶,历时两、三个月。茶业红火,收入丰盈,日进斗金,第十四代祖先便修建了如此规模宏大,富丽堂皇的庄园。

到十七世,曾家出了个读书人,叫曾锡巩。他学问纯粹、心志仁慈、亲族睦邻、乐善好施,在湖广结识了一些名人贤达,曾家田庄的名声也随之远播湖湘。曾锡巩母亲六十大寿,湖南学政陆宝忠,两江总督曾国荃都亲临府上拜寿。曾锡巩与湘籍将领刘璈曾是故交,刘璈幼小贫寒,屡屡受到曾家的救助。刘璈调台湾任兵备道兼学政时,因赈灾募捐,也曾派员回临湘在曾府上募捐到一笔巨款。明了曾家辉煌的族史,如今面对田庄老屋的古典气派,也就不足为奇了。

两百多年过去了,田庄老屋虽保存部分历史的遗存,但一直难以再现历史的辉煌。今天,田庄老屋的继承人之一,曾氏家族第二十六代传人曾赐华先生,指着门前秀美的绿化环境慷慨激昂地说,祖先为我们开辟了这处风水宝地,留下了优良的文化遗存和族风。我们小港曾家继承了先辈忠孝粮节义,崇文尚武,乐善好施的社会风尚,刻苦攻读的人层出不穷。现在外地工作的研究生、博士生有六、七人,这是我们曾氏家族的宝贵财富。我想,借助国家“万里茶路申遗”的东风,动员小港田庄在外工作和经商的成功人士回乡投资兴业,利用田庄老屋这张“历史名片”兴办旅游休闲山庄。让田庄老屋重振雄风,焕发出时代的青春。我深信有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有曾氏子孙的齐心协力,田庄的明天一定更美好。

 

(作者系临湘市文化局原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