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信息公开发布平台 > 部门单位 > 市委党史研究室 > 风土民情

雁 峰 关

编稿时间: 2022-02-07 09:44 来源: 史志办 李旭宇 

李旭宇

 

一 名称由来

雁峰关坐落在詹桥镇团湾村与忠防镇忠雁村交界的地方。此地属幕阜山余脉。《一统志》[1]记载:雁岭,在县东南九十里,相传雁过时,每于此栖迟数日。雁峰关南北两侧山下道路,坡度极陡,雁岭又名烂岭,烂岭得名可能就是当年道路极难行走。

清·同治《临湘县志》卷二,记载:

“雁岭,距县九十里,两峰屹立,山脊为通衢,近筑碉堡其上。”

这说明:雁峰关过去仅仅是交通要道,清代同治前不久,在此修碉堡;此前,仅称“雁岭”,没有军事设施。

雁岭上,两峰相距8米左右,中间为道路,关口就筑在两峰之间,这应该就是雁峰关的名称由来。

二 建关目的

关于雁峰关,网上文章有两种说法:

1、“咸丰间为御太平军再将此关扩建”“山顶原筑炮楼5座,毁于日寇”;

2、“咸丰七年(1857),罗列为将功赎罪,修建雁峰关”。

1851~1863年为太平天国起义开始到失败的时间。

1995年版《临湘市志》“军事”篇记载:

“咸丰二年(1852),为镇压太平天国起义,县内各地遵令办团练。”

1995年版《临湘市志》“大事记”记载:

“咸丰二年(1852)九月,桃林大条李家村民李战、李道岸、李寅等,响应太平军起义,率青壮500余人,攻占桃林司。两湖总督派重兵‘围剿’,起义失败。十一月七日,太平军自岳州入临湘,清广西提督向荣派兵追击,太平军旋即撤离。增生程起义首创办团练,年底全县设101局,先后杀害太平军千余人。”

“咸丰四年(1854)五月,太平军在岳州受挫,退驻临湘。七月,太平军在城陵矶反攻清军三次,失利,太平军丞相曾天养阵亡。”

“咸丰五年(1855)四月,太平军由通城进入县境。六月,在临通边境击败团勇2000多人,阵斩临湘知县姚荣卿。八月,在白里畈击败团练武装,毙程起义等数人。”

“咸丰六年(1856)五月,武生习其鹏率团勇数百,袭击壁山乡桃树坳太平军营,太平军损兵200余人。后湘军来县‘围剿’,太平军撤离县境。”

这说明,1852、1854、1855、1856年,这四年,临湘县是太平天国起义军与清军作战的正面战场。

1857年,太平天国石达开率6万精锐离开南京;因内部分裂,太平天国从此走下坡路。清廷镇压太平天国起义军正是如火如荼之时。石达开军游击南方,清政府被迫在各地设防。在此社会大背景下,清朝地方政府组织人力、物力,重修、扩建雁峰关,目的是狙击太平天国起义军再度攻入临湘县。而实地察看,雁峰关的防御方向是,向南防御从新沙方向过来的来犯之敌,实际上就是防御从通城县进入临湘县的太平天国军。

读清·光绪《湖南通志点校本》可知,清末《褒忠录》记载:“姚荣卿,贵州人,咸丰四年,以县丞署知临湘县。县经兵燹,荣卿至,严缉土匪,勤抚疮痍,民安之。明年三月,贼自崇阳、蒲圻窥临湘,荣卿募勇御之。六月,贼踞通城,江西义宁贼来援,荣卿迎击于通城北港,军溃,死之,赐恤如例。”

这段话,可以进一步100%地证明:咸丰七年修建的临湘市詹桥镇雁峰关,纯粹是为了防御自通城县方向由南向北进攻临湘县的大平天国军。

三 国家承建

雁峰关“海拔600米,南面关口石阶147级,北面关口石阶21级。关长30.11米,为花岗岩条石垒砌,每块条石雕琢方正、平整”“砖石结构,关门为券拱,宽2米,南门口高3.5米,北门口高2.1米,券拱门眉镌刻‘雁峰关’三字”。

这些文字,是过去的研究者,实地考察、调查的结果,可列为依据。

从哪里开采这些条石,运输,抬上海拔600米的雁峰关,垒砌,要花多少钱?那块最大的基石,估计要20~30个正劳动力,才能抬上陡峭如壁的雁峰关。雁峰关造价不菲。

设5座炮楼,更明显是国家行为。

“清史稿”记载,“曾国藩”“节制江苏、安徽、江西、浙江四省”,镇压太平天国,军费地方自筹。以当时清政权的社会政治军事经济背景,无名小卒罗列,不可能贪污到可以建一个雁峰关的巨款。

雁峰关的修建,纯粹是国家行为。

四 闲置60年

1995年版《临湘市志》“大事记”记载:

“民国3年(1914)5月,粤汉铁路临湘段动工兴建,次年底建成,6年9月通车。”

1915年9月粤汉铁路通车后,临湘县境内的军事干道应走粤汉铁路沿线。

雁峰关旁,古时候很热闹,至今一个生产队,7姓杂居,就是当年有钱人聚居此地经商,形成的多姓聚居。解放初期,雁峰关还有三家“饭铺”。  

1995年版《临湘市志》“大事记”记载:

“1957年2月16日,临湘(县城)至通城(县城)公路动工兴建,临湘县境全长24公里,次年5月1日通车。”

1958年5月1日后,雁峰关闲置,三家“饭铺”应该是此时消失。

1995年版《临湘市志》记载:

“民国19年(1930),境内有饮食业101家,其中县城15家,乡(村)86家。乡(村)经营者中以桃林、羊楼司、聂市、云溪等集镇居多。抗日战争时期,各业凋敝,饮食店铺减至30余家。新中国成立后,据1955年统计,饮食业202家,从业人员237人,拥有固定资产18362元,流动资金5823元。1956年,271家私营饮食业,除63家饮食业保持个体经营外,其余均组成公私合营饮食店或合作饮食店(组)。1958年,大部分饮食店(组)及从业人员,过渡到供销合作社,由供销社统包。”

这段文字,可以佐证,雁峰关三家“饭铺”“建国初期”“存在过”并“消失”。

《岳阳市志》“交通篇”记载,临湘市忠防镇沙坪村鲫鱼洞下的洞下队原为集市,随着公路的开通,集市消失。

同理,雁峰关也是在1958年5月1日后失去其原有交通价值。

1995年版《临湘县志》“财政·金融”篇记载:

“临湘县” “1958年财政收入204.03万元”“1958年财政支出317.8万元”。

这佐证了,1958年临湘县财政超支113.77万元,修了公路。

交通要道,人员频繁往来提供了商业机遇,经济基础决定了雁峰关的繁华与荒凉。

五 明代没有修筑雁峰关

明·隆庆《岳州府志》记载“临湘县”的“山”与“民兵”及“人口”:

“龙窖,县东百里,跨临湘通城崇阳蒲圻四县,上有龙湫、雷洞、石门;‘风土记’[2]云,山极深远,其间居民,谓之为鸟乡,语言侏离,以耕畬为业,不入城市,亦无贡赋,盖山徭人也;按宋以前有之,今不然矣”;

“象骨,去县四十里,山海经,巴蛇吞象,暴其骨于此,旁有湖曰‘象湖’”;

“鲫鱼,大云山,此形似之”;

“临湘县民兵,即壮民,一百四十名,每名编银七两二钱” ;

“临湘县,洪武,户三千七百有一,口二万一千四百七十八……率以今时较国初,户减二百三十五,口减七千四百七十八”。

明·隆庆《岳州府志》,全书通篇,没有关于雁峰关的片言只语。涉及龙窖、鲫鱼、象骨等诸山的文字,没有关于碉堡的记载。

明代隆庆,距明灭亡70多年。

明代临湘县境内没有雁峰关、鲫鱼洞、龙窖山、头陀山的碉堡。明代,内患主要在北方,边患在山海关以北防御蒙古满清少数民族、在东南沿海防御倭寇。

“明史”“王守仁”传记载, 明朝内乱,南方三次用兵,朝廷都占绝对优势:

正德十二年(1517),王守仁镇压江西境内农民起义军;

正德十四年(1519),王守仁镇压江西境内以南昌为根据地的宁王朱宸濠叛乱;

嘉靖七年(1528),王守仁“总督两广”,二月镇压、招抚广西南宁卢苏、王受判乱,四月、五月镇压广西境内其他叛军。

由此可见,明代,政府军作战方向不在湖南。

明·洪武初年(1368)临湘县人口21478人,到明·隆庆时期(1567~1572)临湘县人口14000人。200年间,临湘县人口锐减至14000人。可见明朝时临湘县生产力之落后。

明代,临湘县在雁岭、龙窖山、鲫鱼洞、头陀山修筑碉堡,缺乏军事必要与人力资源及经济基础。

清·光绪《湖南通志》记载:

“临湘县”“嘉庆二十一年,户四万八千三百二十四口,口三十六万九千七百九十七人。”

当时的临湘县含今云溪区,不含今江南镇、坦渡乡东北部的部分地域,不含今黄盖镇。

清代康乾盛世为咸丰同治镇压各路起义军提供了国力。

1995年版《临湘市志》“财政·金融”篇记载:

“同治十一年(1872),县财政收入银30154两。”

清·同治《临湘县志》卷二,同时还记载:

“鲫鱼洞,在县南百里,咸丰八年,筑碉堡其中,改名‘吉嵎’”;

“龙窖山,距县百二十里,极峻,上有龙湫、石门洞、雷家洞,产茶,右为通衢,近筑碉堡其上”;

“头陀山,距县九十里,左万峰、右关山,境甚幽阻,近筑碉堡”。

这说明,当时临湘县境内有雁岭、鲫鱼洞、龙窖山、头陀山四处碉堡。

清·同治《临湘县志》上的一幅县境“水系”全域地图,仅标明了雁关、龙窖山、鲫鱼洞的碉堡。这充分证明此三处地方就是当时临湘县的交通咽喉与军事要塞。

六 昔年战场

雁峰关为“通衢”,即为县道、省道;历代军锋所向,必经此地。

1931年6月21日晚,红军攻打鸡笼山,岳临游击队到雁峰关、界牌山伏击来援之敌。尔后不久,红军又从雁岭、汀畈、马港三路包围忠防保安团,大获全胜。1932年10月,以药姑山为依托的红军独立二师,占领忠防、桃林,歼敌一部,缴枪200余枝;其行军作战,进攻或撤退时,必经雁岭。

雁峰关曾发生与日寇的激战。当地人说,日军曾夜袭雁峰关,抽烟时,烟头火被山顶守军发现,立即枪弹、炸弹如雨下,日军大败亏输,死了很多人。

相传,李自成曾率军在雁峰关与守关军激战一天一夜。

七 保护、开发、利用

雁峰关损毁严重。“雁峰关”三字,模糊不清。炮楼已毁。饭铺仅存一面残墙。关上宽不过70步,长不过180步。山地上有十来户人家,应为过去商户后裔。

当年,詹桥人经新沙村的永清关,过雁南村的雁峰关,下忠雁,出汀畈,走大岭口,到县城陆城,挑一百多斤的担子,一日往返。今天,把雁峰关列为“茶马古道”申遗节点,顺理成章。

站在雁峰关上,向南眺望新沙村,但见树木葱茏,气象万千,再回头北望关下忠雁,感觉此地真有一种“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恢宏气势。

雁峰关的出路:挖掘文化底蕴,恢复炮楼,修葺168级石阶,与“6501”、“龙潭湖漂流”、永清关、“野樱岭”,整体包装,开发旅游。

 

[1]一统志:记载全国舆地的总志,元朝始有此名称。元有官修的 《大元大一统志》,为继承唐 《元和郡县志》与宋 《元丰九域志》等总括全国舆地的 志书而作,已佚。明有官修的《大明一统志》,清有官修的《大清一统志》、《嘉庆重修一统志》。

[2]风土记:北宋末年,范致民《岳阳风土记》一书。

 

(作者系临湘市史志办党组成员、工会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