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信息公开

政策解读:为什么要加快特色乡镇和美丽乡村建设

来源: 坦渡镇 发布时间: 2018-01-04 08:17 浏览次数: 1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根据新时代的要求,对我国农村进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建设,最终实现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

  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背景

  世界上许多国家在工业化有了一定发展基础之后都采取了工业支持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发展战略。我国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已由农业转变为非农产业,经济增长的动力主要来自非农产业,根据国际经验,我国现在已经跨入工业反哺农业的阶段。因此,我国新农村建设重大战略性举措的实施是当其时。新农村建设是在我国总体上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新阶段后面临的崭新课题,是时代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当前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难点在农村,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全社会的小康;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

  二、统筹城发展的基本途径

  1、体制和制度创新是城乡统筹发展的根本途径;

  2、城镇化健康发展是城乡统筹发展的有效途径;

  3、发展和壮大县域经济是城乡统筹发展的有效载体;

  4、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城乡统筹发展的集中要求和具体实践。

  三、统筹城发展的理念模式

  1、加强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形成城乡公共服务统一标准、流动可用新局面。农村社会与城市社会文明的差异是城乡差别的显著特点之一,也是城市偏向的二元发展模式的直接后果。统筹城乡发展必须统筹城乡社会发展,加快促进农村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的发展。按照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统筹发展城乡社会事业和社会保障,充分发挥城市的先发优势,推动城市社会事业和社会保障向农村延伸,着力形成社会事业城乡协调发展、社会保障城乡全面覆盖的新格局;

  2、要因地制宜,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发展格局。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乡村重建的道路是不一样的。我们不可能完全照搬发达国家完全依赖政府强大财政供给或者农村剩余劳动力全部转移的路子,同时也应尽量避免部分拉美国家城市贫困和农村衰败同时并存的局面。中国各地区城市化水平和经济差异较大,村镇建设将会出现多种模型。应该因地制宜,分区进行将是中国村镇建设的一个基本特点;

  3、村镇建设的主体和关键还是农民本身。转变农民观念,促进农民就业,改善农民福利,使得农民与城镇居民真正对等,能适应集中生产生活才是村镇建设可以持续发展的途径。实施乡村教育计划,提高农民素质是中国彻底解决农村问题的核心与基本走向;

  4、完善经营渠道,拓展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渠道。城镇建设必须走市场化道路,充分发挥市场机制,通过政府的政策鼓励和资金引导,调动社会各方面投资的积极性,形成多元化的示范镇投融资体制。在政府预算中,要安排一定的财政资金,用于城乡基础设施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