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6月临湘市经济运行情况简析
来源:临湘市统计局   日期: 2016-07-27 17:38
浏览量:1 | | | |

今年以来,全市上下以建设“精彩北大门,品质新临湘”为总目标,以”五三三“工程为总抓手,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经济工作的重点,切实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攻坚克难、扎实工作,全力推动经济社会平稳发展。

一、1-6月经济运行情况

初步核算,1-6月,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实现107.3亿元,同比增长7.7%。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15.01亿元,增长2.7%;第二产业增加值63.8亿元,增长7.5%;第三产业增加值28.5亿元,增长10.7%。三次产业结构占比为14:59.5:26.5。

(一)农业经济稳定增长。1-6月,临湘市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4.13亿元。其中农业总产值11.1亿元,林业总产值1.2亿元,牧业总产值8.8亿元,渔业总产值2.8亿元,农林牧渔服务业实现产值0.11亿元。

(二)工业经济发展平稳。1-6月,全市规模工业增加值完成31.1亿元,同比增长7.6%。一是重点产业支撑明显。我市石化、食品、建材、轻工四大产业保持了较好的发展态势,共完成产值120.1亿元,占全市比重71.3%。其中,石化产业完成产值26.6亿元,增长1.2%,增幅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占全市比重15.8%;食品产业完成产值31.1亿元,增长52.2%,较去年同期提升33.95个百分点,占全市比重18.5%;建材产业受房地产业滑坡的影响,产值虽然下降了2.6%,但较去年同期回升了2.9个百分点。轻工产业完成产值49.9亿元,占全市比重29.6%。二是园区工业稳步发展。坚持“产城融合、科技领先、绿色发展”的理念,不断推进园区建设。一是标准化厂房建设取得新进展。1-6月,共完成标准化厂房建设11.5万㎡,在建16万㎡,合计27.5万㎡,签约引进创新创业企业10家。二是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学校、医院、市场等社会服务设施、文化休闲设施即将配套齐全,并启动了智慧园区项目申报工作。三是浮标产业园正式开工建设,产业集聚进一步加强。到目前止,我市工业园入驻企业达57家,规模37家,1-6月实现产值95.8亿元,同比增长6.5%,占全市比重为56.9%。三是结构调整持续推进。引导海螺水泥、兆邦陶瓷等建材重点企业进行节能降耗,支持正兴化工、环宇药业等骨干企业技改扩能,促进转型发展、绿色发展。1-6月,我市共为企业申报节能、技改、新工化、战略性新兴产业、信息化、科技创新等各类项目32个,到位资金240万元。全市万元规模工业能耗下降了12.4%。

(三)固定资产投资总体回落。1-6月,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87.95亿元,增长10.9%。其中:房地产完成1.29亿元,项目投资完成86.66亿元;5千万以上项目完成40.72亿元,占总投资额的46.3%。上半年我市投资项目总数为320个,比去年同期减少315个。其中,2千万以下项目为124个,2千万至5千万元以下项目为125个,5千万元以上项目为71个。

(四)消费市场逐步发展。1-6月,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5.08亿元,增长11.8%。一是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平稳增长。1~6月份,租赁和商务服务企业实现营业收入0.83亿元,同比增长31.75%,该行业是规上服务业占比最大的行业,占全市比重59.71%;实现营业利润0.18亿元,同比增长5.26%,应付职工薪酬0.01亿元,下降2.84%。二是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及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较快发展。1~6月份,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营业收入0.22亿元,同比增长12%,占全市规上服务业比重15.8%,营业利润持平,应付职工薪酬0.06亿元,增幅同比去年持平。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0.18亿元,同比增长28.57%,占全市规上服务业比重12.9%,营业利润较去年持平,应付职工薪酬0.05亿元,增幅同比去年持平。

(五)财政收入增速有所下降。1-6月,全市财政总收入5.1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9%。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3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7%。

(六)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1-6月,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974元,比上年同期增长9.1%;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232元,比上年同期增长9.2%。

二、存在的问题

(一)经济总量依然偏小,部分支撑指标对GDP的作用不明显。1-6月,临湘市经济总量在岳阳六县(市)中处于末位。其总量仅为107.3亿元,仅相当于汨罗市、湘阴县总量的69%、80.4%,与兄弟县市还有很大差距。一是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速环比回落,对GDP的支撑作用逐渐下降。1-6月,全市公共财政预算收入5.17亿元,增速仅为3.9%,比一季度回落14.4个百分点,排岳阳六县市最后一位;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3.35亿元,增速仅为3.7%,比一季度回落16.5个百分点,排岳阳六县市最后一位。二是批零、住餐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偏小。1-6月,批零、住餐仅分别拉动GDP增长0.2和0.1个百分点。三是工业用电量同比回落,影响了GDP的增长。1-6月,全市工业用电量为23949万千瓦时,同比下降13.6%,在岳阳六县(市)排最后一位。

(二)工业经济运行压力较大。一方面,下半年工业经济下行的压力仍然较大。重点企业由于市场持续低迷,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短时间内难以明显缓解。特别是海螺、兆邦等建材行业短期内难以扭转低速增长或负增长的局面。另一方面,我市下半年工业经济发展存在的机遇不可忽视。株冶、昊华等7家企业的入驻,将拉动我市工业投资的迅速增长。金叶众望等重点项目的竣工投产,将为我市工业发展增加新的增长点。

(三)投资存在诸多阻碍。一是投资项目个数大幅减少。上半年我市投资项目总数为320个,比去年同期减少315个。其中,2千万以下项目为124个,2千万至5千万元以下项目为125个,5千万元以上项目为71个。二是一、三产业投资额回落。2016年1-6月,第一产业投资额9.18亿元,比2015年的12.72少3.54亿元,同比下降27.8%;第三产业投资额36.48亿元,比2015年的44.63亿元减少8.15亿元,同比下降18.3%。

(四)消费品市场需进一步发展。一是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发展后劲不足。全市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共有17家,企业数量少,且行业分布不均,代表性明显不足。有些乡镇还没有一家规上服务业企业,多数企业经营规模较小,自身实力偏弱,抵御市场风险能力相对较差,缺乏龙头企业对整个行业的引领和带动,发展后劲不足。二是内部结构有待优化。全市规上服务业企业中租赁和商务服务只有3家企业,但是营业收入却占规上服务业营业收入一半以上,该行业营业收入的增速直接影响着全市规上服务业的整体增速。道路运输行业中占比最大的龙腾汽车的运行好坏直接影响该行业的整体情况,全市规上服务业企业内部结构有待优化。三是管理水平不高。加强企业经营管理是企业自身发展壮大以逐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更是增强与同行竞争力的需要。优化管理、争创品牌等是当前全市服务业企业提升竞争力需迫切解决的最主要问题。由于人才的缺乏,企业管理中缺乏先进的经验理念、组织形式和营销手段,造成服务产品比较单一、服务质量、层次难以提高和竞争乏力。

三、对策建议

(一)扩大经济总量,促进三次产业优化发展。坚持市场调节和政府引导相结合,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依靠高新技术加促三次产业健康协调发展。一要不断推进农业产业化,改造传统产业,发展现代农业,大力推动我市传统的特色农业发展升级;二要关注传统工业改造提升和化解过剩产能,坚决遏制落后产能的投资建设,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高附加值加工制造业;三要积极培育新的消费热点,做大、做强商贸企业,加快发展服务业,特别是促进形成现代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

(二)着力抓好工业经济。一是切实抓“稳增长,调结构”工作,促进工业企业提速增效。落实各项支持企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加强重点项目的对接力度。将株冶绿色改造升级项目、华电(LNG)、昊华、荆竹山风力发电等工业项目纳入重点跟踪和服务。二是加大入规申报力度,鼓励企业做大做强。对于今年新建、新投产企业做好入规申报工作,增加全市规模工业企业总量。积极培育龙头企业,做大做强,从根本上改变我市企业规模小、综合竞争力弱的状况,积极引导企业通过自身积累增强经济实力,逐步扩大经营范围,真正形成有竞争实力的企业。

(三)确保投资稳步增长。一是抓好国省政策对接落实。搞好项目储备,争取更多的国家资金;全力推动纳入全省重点投资计划的工程、项目、重点投资,切实做好土地、资金、人力资本等要素保障,确保投资进度要求;加快园区新建标准厂房建设,加大工业项目招商引资力度,扩大投资规模。二是着力激发民间投资。推动民间融资力度,后期要进一步降低门槛,扩大基础设施、公用事业等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领域,激发民间投资活力。三是不断优化投资结构。要充分发挥投资在推进经济结构调整中的导向作用,以投资结构调整带动产业结构优化,同时防止重复建设,最大限度提高投资效益。

(四)加快推进消费品市场发展。一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助推企业扩大规模。政府部门应加大政策扶持和落实力度,通过落实减免重点基础行业税费,提供专项发展扶持基金,为培育和壮大企业提供良好环境。通过打造产业园区建设,形成规模效应,助推企业扩大规模,努力打造一批龙头企业,带动行业发展。二是强化内部管理,提高企业经营效率。在当前市场需求减弱、成本费用增速加快的情况下,企业更应该加强内部管理,通过学习和引进现代化的科学管理理念,加强成本核算,充分利用网络等媒体手段降低成本费用,同时完善员工培训体系,不断提高劳动力专业技能水平和经营效率,降低营业成本。三是注重服务业人才培养。制定相关政策,鼓励企业培养人才。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吸引和聘用高级人才,全面提高管理者、普通员工的管理水平和专业素质。要进一步加强对辖区内的大型企业、重点企业的培训工作,确保企业统计人员真正理解调查的各项要求和指标含义,为促进全市服务业持续快速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