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其它 > 十四五规划

第五章 产业发展新篇章

编稿时间: 2016-09-26 00:00 来源: 发改局 

第一节 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

立足确保粮食安全,围绕“稳粮增收、提质增效、质量安全、持续发展”的总目标,坚持走“农业产业化致富农民、新型工业化提升农业、新型城镇化带动农村”的农业现代化发展道路,实现“两稳两增两提”。“两稳”即稳定粮食产量和粮食产能,“两增”即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两提”即提高农业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1、构建复合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按照“稳粮油、壮特色、兴加工、创名优、强基础、添活力”的思路,做大做强“两食一茶一菜一竹”等区域优势产业,因地制宜发展杨梅、紫蕃薯、酿酒、山野菜、食用菌等特色产业。

—— 粮食:加强对中、低产田改造,积极推广病虫统防统治和标准化栽培,扩大高产优质稻超级稻种植,实行“无公害”优质稻基地认定,积极推行“种三产四”和“扩双争面,提高单产”,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到2020年水稻播种面积发展到80万亩,实现粮食总产量40万吨,全市优质稻面积达到30万亩。

——肉食:以源潭镇等省级绿色健康养殖示范区、临湘市现代养殖业特色产业示范园、中山湖经果林基地为依托,加强苗种优化,抓好生猪、牛羊、家禽等传统养殖。大力实施低产鱼池升级改造、中小湖泊生态修复与资源养护、谷花洲渔政码头建设、黄盖湖天堡闸渔港码头建设、羊楼司梅池石蛙林下生态养殖特色产业园建设等工程,利用湖泊、池塘、河沟、水库等水体资源和林地资源,大力发展河蟹、牛蛙、龙虾、黄鳝、石蛙等特色养殖。

——茶叶产业。实施茶叶产业基地“万千百工程”,新建茶园5万亩,改造10万亩。重点建好“两河(长安河、桃林河)两湖(黄盖湖、冶湖)三库(龙源水库、忠防水库、团湾水库)”生态茶园。统一临湘茶叶品牌,创建临湘绿茶、黑茶公共品牌,实行母子商标(公共品牌+企业商标)管理。

专栏5-1 临湘茶叶产业基地“万千百”工程
全市确定8个茶园基地建设重点乡镇,分别是羊楼司镇、詹桥镇、忠防镇、桃林镇、五里牌、坦渡镇、聂市镇、江南镇。每个乡镇每年至少建1000亩以上基地,连续坚持五年,确保全市高产、优质、高效茶园基地达5万亩以上。确定100个左右茶园基地建设重点村,重点村茶园面积应在500亩以上。各村(居委会)鼓励发展多个100亩以上的茶叶专组和10亩以上的茶叶专业户。

——蔬菜产业。切实贯彻落实“菜篮子”市长负责制,重点建设“五大基地、四大体系”。到2020年,全市蔬菜播种面积达到16万亩,其中专业蔬菜基地面积1万亩,设施蔬菜播种面积1万亩,蔬菜生产企业与合作组织规模种植基地播种面积10万亩;蔬菜年产量达到50万吨,蔬菜总产值过5亿元,出口创汇100万美元以上,蔬菜产品质量合格率稳定达到98%以上。

专栏5-2 蔬菜产业“五大基地、四大体系”建设内容
1、五大基地 包括:江南、五里牌、羊楼司、长塘、聂市食用菌蔬菜基地; 2、四大体系 生产能力体系:重点包括蔬菜标准化创建、集约化育苗中心建设和基地预冷设施建设。 科技服务体系:重点包括蔬菜技术研发体系和示范推广体系。 加工流通体系:重点包括蔬菜加工体系建设、蔬菜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和蔬菜产销信息服务预警平台建设。 质量安全体系:包括检验检测体系和全程质量追溯体系。

——楠竹产业。据市委提出的“发展楠竹产业,建设竹业强市”的思路,做好以竹兴农文章。加强基地建设,抓好楠竹新造和低改,扩大资源总量。搞好技术培训,推广科技兴竹和开发新技术,搞好楠竹品种改良,引进精深加工项目和生产线,提升产业化质量。以“湘北楠竹产业科技园”为平台,推进楠竹加工业的深度发展和市场的广度开发。

2、培育多元化农业新型经营主体

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三个“百千万”工程,加快培育壮大各类农业经营主体,引领现代农业发展。

——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扎实做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定登记颁证工作,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鼓励承包地经营权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林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流转,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积极引导工商资本投资我市农业,向农业输入现代生产要素和经营模式。

——规范发展农民合作社。坚持发展与规范并重,加强市级示范社建设,引导农民合作社建立健全“三会”制度。创新财政支持农民合作社发展机制,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发展,积极扶持发展土地股份、社区股份等新型合作社。

——积极发展家庭农场。扶持家庭农(林、渔)场发展项目,积极引导农户流转承包土地、林地、水面,大力发展家庭农(林、渔)场,引导家庭农(林、渔)场引入企业化管理理念,提高集约经营水平。

3、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按照“覆盖全程、综合配套、便捷高效”的总要求,着力构建加快构建以公共服务机构为依托、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龙头企业为骨干、其他社会力量为补充,公益性服务和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项服务和综合服务相协调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优化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加大政府对农业公共服务体系的投入力度,按照“综合设置、分类建设、多功能、一体化”的思路,整合资源,建设一批功能多元、场所固定、设施配套、人员精干、服务优质、运行规范的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中心,建设现代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加强农产品综合流通体系建设。加快推进连锁经营、农超对接、直销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实现产销一体化。完善“网上供销社”电子商务平台建设,构建“实体+网路”、“手机+电脑”的市、乡镇、村三级联动的现代农产品综合流通体系。

——建立工商资本投资农业服务体系。加强工商资本租赁农地规范管理和事中事后监管,探索建立工商资本农地租赁风险保障金制度,完善工商资本租赁农地风险防范机制。

第二节 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

坚持创新、协调、开放、绿色、共享的发展理念,积极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的“一园带五区”战略,坚持把创新驱动、两化融合、产城融合作为新型工业化发展的强劲动力,坚持把“五化”同步协调发展作为工业化的重点任务,大力倡导推广“三新两高”,大力提升工业经济质量和经济效益。

1、优化“一园带五区”工业空间布局

以“一带(沿江临港重化和生态工业产业带)一廊(工业大道 -临鸭公路功业工业走廊)”为纽带,充分发挥我市化工、冶金两大产业转移承接地的优势,整合园区乃至临湘市内部资源、企业集聚,形成“一园带五区”工业空间布局。

专栏5-3 “一园带五区”工业空间布局
一园:临湘工业园。 五区:以先进机械制造、电子商务、建筑材料、钓具渔具等产业为主的三湾工业区;以化工新材料、石油化工和有色金属冶炼等产业为主的滨江化工区;以水泥、建材、农业化工产业为主的白云产业区;以矿产品加工和光伏发电为主的桃矿工矿区;以竹木加工和制品的湘北楠竹产业科技园区。

2、构建“2+3+X”的绿色工业体系

“十三五”时期,围绕“创新、转型、升级、生态”主题,“以湖南融入长江经济带的桥头堡”建设为引领,促进绿色低碳发展和工业转型升级。以绿色转型发展为统领,着力提高化工产业的精细化、绿色化水平,提高浮标产业的专业化、全球化、规模化,提高建材产业的循环化、高端化;提高采矿业的高效化,大力构筑“2+3+ X”产业体系。“2”指两大主导产业绿色化工产和冶金及加工业,“3”指建材产业、农副产品深加工产业、浮标及渔具业等三大优势产业,“X”指积极培育节能环保等多个“三新两高”产业。力争到2020年,五大产业片区产业集群初具规模。园区技工贸总收入达到600亿元,年均增长24%;园区税收收入突破5.6亿元(含白云片区2亿),年均增长11%。

3、做强做优两大主导产业

——壮大绿色化工产业。坚持绿色化、集群化、集约化的发展方向,以滨江产业示范区为载体,全面对接好岳阳绿色化工园,按照“农药为基、化工为体”的总体发展思路,从智能制造、智慧化工园区、农资电商以及化工新材料与电子产业融合发展等四个方面大力推进两化深度融合,全面推行绿色制造。充分利用湖南省化工农药产业基地品牌、岳阳临港产业新区和国家关于“加快农药企业向专业园区或化工聚集区集中”的政策导向,打造先进农药及其中间体的绿色制造产业基地。依托园区现有农药原药企业,积极引进海利化工、湖南昊华等行业领军企业,创建中国(南方)农药原药生产基地,支持以企业为主导建立产业创新战略联盟,推动先进农药产业绿色发展。积极发展的环保型胶粘剂及高性能胶粘剂及水处理化学产品,各种高分子材料添加剂、汽车用化学品、绿色溶剂等技术密集程度高、附加值高、污染小、环境友好型的新领域精细化工产品,推动精细化工产业两型发展。大力发展发展通用工程塑料和特种工程塑料,特别是为汽车、通讯设备及航空航天配套的工程塑等料满足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的化工新材料,推动化工新材料产业高端发展。

——优化提升冶金及加工业。以绿色和转型升级为导向,以株冶集团产业转移转型项目为契机,着力做好公共服务体系、物流体系、基础设施建设、人力资源培育等配套工作,积极承接长株潭转移转型项目及株冶转移转型项目配套产业,加大产业集聚。同时,密切对接和承接上海金山化工区和天津化工区等地项目转移。紧抓株冶集团落户滨江产业示范区的契机,加快引进铅锌冶炼、钨酸处理等相关配套企业,通过矿业带动机械加工产业发展,构建以精深化为发展方向的冶金及加工业。

专栏5-4 株冶集团产业转移项目
项目预计总投资80亿元,建设期3年,预计到2018年全面建成投产,设计总产值能力159亿元。建设主要内容包括:年产锌30万吨、铅10万吨的铅锌冶炼生产线;稀贵金属冶炼综合回收系统;配套建设废水、废气、废渣等环保处理设施;配套建设生产厂内部公共工程及辅助设施;生产厂外部物流运输、供配电、能源供应等基础设施;企业员工生产厂区外部基本生活设施。

白云—羊楼司非金属矿重点开发区重点开发冶金用白云岩、水泥用石灰岩,发展镁化学工业和高标号水泥。长塘—白羊田非金属矿重点开发区鼓励矿山企业采取联合方式规模化开采,提高花岗岩板材成材率。通过采用高岭土、长石矿选矿新技术,改善质量用做高档陶瓷原料。桃林—忠防—詹桥多金属及非金属矿重点开发区通过依靠科技进步,推广新型选矿技术和加工工艺,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和深加工水平,高效开发萤石、铜、铝、钾长石、白云石、钨矿等其他存留矿产资源,把桃矿建设成全国资源衰退型独立工矿区转型发展的示范区。

4、转型提质三大优势产业

——优化提升建材产业。按照“优化、提升、清洁”的总体发展思路,以推动全市建材产业结构调整实现转型升级为主攻方向,实施城区和三湾工业园水泥、石材、陶瓷等建材生产线搬迁升级技术改造。依托资源优势和骨干企业,大力优化产品结构、市场结构和布局结构,以等量或减量置换方式,推动企业环境治理和节能减排技术改造升级,推进资源循环利用。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以节能减排为重点,健全激励和约束机制,开发和运用节能环保的新技术、新产品、新装备,使水泥产业向低碳化、环保化、清洁化方向转变。进一步开展余热和资源的综合利用,大力推广水泥窑处置和利用工业废弃物及生活垃圾作为替代燃料技术。延长水泥产业链扩大发展空间,逐步形成从矿山开采到水泥生产到混凝土制备和水泥制品的较为完整的生产链,真正实现建筑材料产业与建筑业的充分融合,推动水泥产业绿色、低碳发展。积极发展日用陶瓷、建筑陶瓷、电绝缘陶瓷、化工陶瓷等传统陶瓷产品的绿色制造产业,大力发展无铅绿色陶瓷材料。大力扶持传统陶瓷的精细化(耐高温和高强度)、高端化产业的发展;培育发展以氧化铝、氮化硅、碳化硅、 氮化硼为主要成分的结构陶瓷,重点发展具有介电、磁性、光学、半导体等特性的功能陶瓷材料,推动陶瓷产业精细、高端发展。

——整合壮大浮标产业。加快建设临湘钓具(浮标)产业创新创业科技园,整合资源,推动浮标产业向三湾工业园集聚发展,实现专业化、全球化、规模化发展,推动浮标产业集聚发展。积极推进“中国浮标之乡”申报工作,打造“临湘浮标”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品牌,利用“中国浮标之乡”和地理标志证明做优、做特临湘浮标,推动浮标产业品牌发展,逐步打造成为“世界浮标之乡”。以长安河白云湖为基点改建成国际休闲垂钓基地。争取每年举办一届全国性,甚至国际性的大型垂钓赛事,助推临湘钓单一浮标产业向渔具全产业链延伸,将临湘打造成全国最具影响力的钓具生产基地,推动浮标全产业链发展。

——规模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按照“树品牌、强安全、联龙头、扩规模、促基地”的发展思路,依托市内市外农副产品加工资源,积极引进国内外龙头企业,加快推进特色食品加工和粮油企业重组,加快推进茶叶和竹木加工企业联合发展,充分利用互联网、新媒体等平台,强化品牌延伸与宣传,以十三村酱菜、东祥油脂等龙头企业为依托,提高腌渍蔬菜、豆制品、油脂、发酵制品等传统特色产业的知名度,积极发展保健食品、低温肉制品、速冻食品、风味水产品等食品制造业。

5、加快培育“三新两高”产业

紧抓绿色化工、冶金产业发展契机,积极培育节能装备制造、新能源、光伏电子等产业。以华电集团湖南省LNG接收站(储备中心)项目落户为契机,加快发展新能源产业,以临江深水港建设建设为契机,培育发展船舶、舟桥等涉水产业,力争在一个领域培育能支持未来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第三节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1、优化“一园带五区”工业空间布局

建设市区、桃林、羊楼司三个物流基地;大力发展旅游业和信息产业,重点建设五尖山、龙窖山、大云山、棋子山、黄盖湖、聂市古镇、屈原文化景区、6501等八大旅游景区。全面提升服务业的规模和水平,加快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信息化进程,进一步扩大规模,提升档次,拓宽领域,形成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主导、生活性服务业为支撑的产业格局。

2、构建“1+2+X”的现代服务业产业体系

顺应“互联网+”发展潮流,适应生产性服务业高端化和群众生活多样化、个性化需要,把推动服务业大发展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大力实施开放高地构筑行动开放体系建设工程、“架桥拓市”工程、开放平台打造工程和有效需求扩大行动消费热点培育工程四大工程。重点发展以文化旅游业、现代商贸业、现代物流业和新兴服务业,形成“一主两翼”的现代服务业产业体系。“十三五”期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以年均12.5%速度增长,到2020年末,服务业增加值达到62亿元。

3、做大做强休闲旅游产业

围绕塑造“江湖名城,神秘临湘”的形象品牌,着力优化旅游产业发展环境,创新开发旅游产品,促进旅游产业结构整体升级,将旅游业培育成为临湘经济发展的战略性支柱产业。以打造临湘自驾休闲旅游品牌的发展目标,构建全域自驾旅游服务体系,深入推动旅游精准扶贫工程,开展实施乡村旅游扶贫富民工程,促进旅游产业发展,将旅游业培育成临湘富民强市、提升生活品质的民生产业。到 2020 年,全市全年游客接待量达 610 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 23.5亿元,对地区生产总值贡献率为 6%。

——构建“1238”旅游总体空间布局。立足临湘旅游产业发展现状,把握旅游产业发展趋势,以培育“江湖名城,神秘临湘”的核心品牌为战略重点,实施“全域发展、创新引领、龙头崛起、品牌先导、服务提升、区域联动”六大战略,构建以临湘市旅游综合服务核心、南北全域自驾景观游憩环、北部三国水乡文化旅游板块、部山地养生度假旅游板块、南部红色探秘文化旅游板块为主体的“一心、二环、三板块、八节点”的“1238”临湘旅游发展空间结构。

——优化提升三大旅游板块。以江南镇、黄盖镇沿江区域,包括聂市古镇部分为滨湖生态度假空间,打造度假、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北部三国水乡文化旅游板块 ;以城区为核心,以羊楼司镇、龙窖山-药姑山为人文生态休闲休憩空间,打造城市及周边生态养生度假旅游新空间,集生态、休闲、人文、民俗等为一体的中部山地养生度假旅游板块;以桃林镇、忠防镇、詹桥镇为乡村文化休闲旅游空间,打造集乡村、生态、休闲、文化为一体的南部红色探秘文化旅游板块。

——优先开发八大重点旅游景区。 优先推动五尖山景区、龙窖山瑶文化景区、大云山道教文化景区、棋子山民俗文化景区、黄盖湖三国文化景区、聂市古镇茶文化景区、屈原文化景区、6501红色文化景区八大重点景区开发,带动临湘旅游全域化发展。

——大力构建“1616”旅游镇村体系。以“神秘临湘”的主题定位,打造“神秘临湘”中心休闲城区,着力引导打造羊楼司镇、聂市古镇、黄盖镇、忠防镇、詹桥镇、桃林镇六大休闲旅游小镇;引导发展小港村、小沅村、梅池村等十六个特色休闲旅游乡村;构建全域旅游发展新模式的“1616”休闲旅游城镇村体系。

4、突出发展现代物流业

迎合园区及临湘市的产业发展重点和趋势,重点发展工业品物流、原料物流、商贸物流,大力发展仓储码头、连锁经营、综合商贸、网上交易、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新型物流业态,把物流业培育成为区域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

——构建“632”物流业空间格局

大力实施“六大物流园区、三大物流中心、两大物流平台”工程,逐步将临湘建设成湘鄂赣三省毗邻地区的物流中心。

专栏5-5 物流“六园、三中心、两平台”建设
1、六大物流园区——滨江化工危险货物专用码头、三湾工业园现代物流中心、福桥路物流园区、恒德盛物流园区、羊楼司竹木及制品物流园区、桃林物流区。 2、三大心——农副产品物流中心、危险化学品物流中心、矿石原料临时仓中心。 3、两大物流平台——物流信息平台、物流业和制造业融合平台。

——加快建设临港物流基础设施。 以鸭栏码头、铁山嘴码头为重点,加快码头站场、仓储罐区、原料管道、交易市场等物流设施建设,做大做强港口码头建设,打造现代航运物流基地,形成与城陵矶互补的深水码头以及矿产、化工、建材专用码头。

——大力发展现代运输组织方式。依托长江黄金水道和通江达海的优势,大力发展多式联运和跨区联运,以港口航运提升公路、铁路和管道运输能力,积极推动铁路工程的建设,形成水路、公路和铁路“三位一体”的物流网络。依托华电LNG接收站建设,带动水产品、肉禽制品等农副产品冷链物流发展。

——加快拓展临港物流货源腹地。 坚持以提升港口经济效益为着力重点,不断拓展营销服务网络,全力服务本地企业,广泛延伸经济腹地,加强与长株潭城市群、洞庭湖生态经济区以及周边城市的合作交流,不断充实扩大货源,实现互利共赢,推动我市临港物流业加快发展、长效发展。

5、繁荣提升商贸流通服务业

——构建“一主三副多点”的商业网点体系。以中心城区和“两湖商贸发展带”为重点,按照“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总体要求,以建设成湘鄂边界贸易中心和岳阳商贸圈重要组成部分为目标,大力优化网点布局,着力提高网点建设质量,规划形成 “一主三副多点”的架构,基本形成重点突出、规模适度、结构合理、功能完善、开放高效的商业网点体系。

专栏5-5 构建“一主三副多点” 的商业网点体系
1、一主——城区大型流通综合体为中心。 2、三副——羊楼司镇、桃林镇、江南镇3个乡镇网点为副中心。 3、多点——其他小乡镇网点的流通综合体为节点。

——大力发展城市商贸流通服务业。 继续推进县乡流通再造工程,大力建设流通综合体,打造体验式购物、电商式现代商贸物流中心;加快城区西南部城市综合体商业中心、北部新城商业中心等项目建设,打造集购物、休闲、娱乐、餐饮多功能于一体一站式的商业中心;积极推进南正街小商品市场等商业特色街区建设;加快发展白云湖旅游商业步行街、长安购物公园等风景区商贸业。

——支持发展农村商贸流通服务业。继续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农改超和新网工程,引导连锁超市等新型流通业态向镇、村延伸,加强农村供销社等农村流通服务组织建设,加快电子商务产业园、湘北大市场、北部新城农产品交易大市场、湘北楠竹科技产业园等项目建设,将湘北肉联厂实行置换,异地迁建高标准机械化屠宰场。完善农村商贸流通网络,改善农村消费环境,保障农村消费安全,畅通农资供应和农产品购销渠道。

6、积极培育新兴服务业

适应生产、生活方式转型和消费结构升级需求,大力发展现代金融、文化创意、信息服务等新型产业,培育服务领域新的增长点。

——优先发展信息服务业。着力推进“数字临湘”建设,完善信息基础设施,实现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三网融合”,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加快电子商务、电子政务、公共信息、旅游信息、企业征信系统等信息化平台建设,推动政府、社会、企业、城乡的信息化进程。

——培育发展金融业。健全投融资组织和服务体系,加强金融企业建设,推进金融创新,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形成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和多种金融机构功能互补、充满活力的多层次地方金融市场体系。

——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制订出台《2015-2020年临湘市文化产业发展总体规划》,强力打造文化产业园,加快培育现代传媒业、文化艺术培训业等两大支撑产业,促进演艺娱乐、图书音像、创意设计业、文博会展业发展,引导文化中介服务业规范发展。在资金和政策上积极扶持文化企业做大做强,鼓励成立文化产业企业协会,建立文化产业项目库,加强跟踪管理,做到储备一批、洽谈一批、开工一批。力争全市文化产业总产值占全市GDP的比重达到2%以上,年增长速度达到16%以上。

——培育新型专业服务业态。培育以物联网、云计算、电子商务等为代表的智能信息服务,鼓励为传统行业及公共机构提供合同能源管理等第三方节能服务、倡导以污水、垃圾和危险废弃物处理为服务对象的绿色环保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