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档时间:2021-03-25
当前位置: 首页 > 其它 > 临湘期刊

夯实体育基础 打造特色品牌 努力实现“体育强市”目标

编稿时间: 2019-05-16 14:43 来源: 政府办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始终牢牢把握深化改革这个主旋律,用改革创新的方法,将全民健身、竞技体育和体育产业深度融合,并贯穿于教育体育发展全过程,着力提高了全市竞技体育水平,加快了“体育强市”建设步伐。其中,田径、武术等特色项目成绩斐然,市二中参加省级以上田径赛事夺得世界中运会6金4银5铜,国家级、省级金牌566枚;市文武学校参加省级以上武术赛事夺得金牌145枚、银牌91枚、铜牌157枚;特别是在2014年省运动会上,我市夺得金牌12枚,在2018年省运动会上,夺得7金5银4铜,金牌数居岳阳市各县市区之首。

一、锁定“三个目标”,在思想观念上“更新换代”

一是把好“体育强市”总基调。做强体育产业,争取政府重视,联手市浮标产业办,深度挖掘“浮标+”产业优势,拉长浮标产业链条,彰显“产业、产城、产游”三大特色,构建集生产销售、电商物流、研发检测、竞技垂钓、休闲旅游等为一体的产业联动发展体系,努力打造“一市一品、一县一品”品牌赛事,每年承办或举办国家级、省级钓鱼赛事20余场,带动相关产业实现综合产值30亿元。2017年6月,我市成功举办了全国垂钓俱乐部挑战赛暨临湘国际垂钓中心开园活动,全国160家垂钓俱乐部480名选手参赛,在全国打造了“漫步江湖、游钓临湘”的靓丽名片。牢牢抓住体彩发行生命线,不断加强网店建设和业主培训,以奖励促销售、以服务强管理,多途径拓展销售渠道,体彩销售实现新突破,2018年度完成体彩发行9200万元,产业强市带动“体育强市”的飞跃发展。目前,全民健身科学化,体育设施便民化,群众活动常态化,服务体系网络化,已成为我市体育工作的新常态。

二是谱好“全民健身”主旋律。加大全民健身体育场馆和学校体育设施建设力度,投资7000万元,新建完成了有三千个固定座位的市体育馆,能满足4200余人观看大型文体活动、满足300余人健身,是一处集绿色生态、休闲运动、娱乐健身、文体演出为一体的开放式、多功能全民健身活动场所。积极向上级争取健身器材,并每年从体彩公益金中拿出30万元,加强健身路径和农民健身工程建设,全市全民健身体育设施建设覆盖率达98%。大力开展全民健身知识、体育法律法规宣传,让体育进农村、进学校、进社区、进单位,努力营造了全民健身的良好氛围。联合相关体育协会,常态化开展一些有影响、有规模、群众喜闻乐见的群体活动,每年均开展活动50余场,常年参加活动人数达20余万人。去年,成功举办了首届“健康湖南”全民运动会海选赛,参加了岳阳市首届“健康湖南”全民运动会。特别是每两年举办一届的“临湘市大众体育运动会”,已办到了第八届,影响较大,深得上级领导的好评。

三是下好“竞技赛事”先手棋。临湘二中田径这块金字招牌三十年来依然熠熠生辉,临湘文武学校武术专业这个后起之秀,近年来异军突起,取得了不斐的成绩。我们在竞技赛事方面未雨绸缪,做了大量基础性、前沿性工作,培养了一批优秀教练员,为我市体育工作健康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我们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训练模式,每年分十多批次组织运动员赴周边省、市参加各类交流赛事,以赛促训,不断增强运动员的实战水平。教练员集中研讨,科学施策,根据运动员的参赛项目和竞技水平的差异,制定科学详细、有针对性的训练计划,扎实做好运动员的疏导工作,帮助运动员以饱满的竞技状态和心理状态奋战赛事,极大地提升了我市竞技水平。

二、实现“三大跨越”,在能力素质上“升级换挡”

一是夯实教体融合基础。在后备人才培养方面,我们坚持“教体结合、打造精品、强化优势、输送尖子”的发展理念,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我们几十年来坚持把业余体校建在学校、建在训练点上,极大地整合了教育体育的优势,为我们选拔培养了一大批优秀后备人才。我们将竞技生、特长生纳入阳光招生计划,出台相关政策,每年给临湘二中30个田径特招计划,进一步加强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不断完善各项业训制度措施,完善各种配套建设,探索激励奖励机制,确保学校体育出成绩、上水平。立足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的选拔和培养,先后举办了田径和球类项目裁判员及教练员培训班、首届体育教师说课、授课比赛,选派一批优秀体育教师参加了省教练员、裁判员培训班,进一步提升了全市体育教师的综合能力。

二是构建多元人才选拔格局。打破体育与健康教育课程的局限性,鼓励教师发挥各自学科特点和优势,对学生进行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教育,共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本着“培养兴趣、养成习惯、掌握技能、增强体质”的原则,杜绝消减、挤占体育课时间,让“出汗、喘气、心跳”成为体育课的最低标准,切实解决当前学校存在的“体育课时、练习密度、运动强度”均不达标的三大主要问题。用好“体育中考”指挥棒,避免“送分考”“满分考”,不断探索考评方法,丰富考评内容。紧扣各类赛事,制定备战工作制度,明确责任分工,着力抓好布点项目训练,扩大训练规模和得分面,增加夺牌点,提升竞技水平。

三是拓展特色体育项目。针对新的竞争环境和发展形势,整合资源,调整优化特色项目布局,推进武术进校园、校园足球、全市中小学运动会等活动,夯实“一校一品”“一校多品”工程,着力增强学校体育活动的基础活力和动力,市一中、一小等6所学校入选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常态化开展学校“大课间”体育活动,强化“每天一小时锻炼机制”。市五中的舞狮、一小的啦啦操、二小的校园足球、实验学校的“鬼步舞”等都是我市的特色,全市中小学校阳光体育大课间活动覆盖率达100%。

三、强化“三项保障”,在工作方式上“提质增效”

一是强化组织保障。成立了由分管副市长为组长,教体局局长为办公室主任的体育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负责竞技体育的备战安排、训练、督查。各学校均成立了以校长任组长的体育工作领导小组,真正把体育事业的发展纳入教育教学重要议事日程,形成了上下联动网格化模式。

二是强化经费保障。加大对体育事业的投入,优先保障重点体育项目的正常训练。市财政每年投入经费100多万元,用于购置训练器材、保障运动员营养补给,为运动员的强化训练、备战赛事提供有力保障。

三是强化舆论保障。用好各种宣传媒介,发挥学校对社会的辐射引领作用,增强全社会关心体育、重视体育、热爱体育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全力营造人人参与体育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