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窖酱菜历史渊源
来源:临湘市政府   日期: 2019-05-17 10:52
浏览量:1 | | | |

  龙窖酱菜因产于龙窖山而得名,具体的来历已无从考证,临湘民间盛传两种说法。一是神农氏研制龙窖酱菜。据说神农氏来到洞庭湖东畔,见幕阜山余脉一处(今湖南临湘龙窖山),瀑布飞泻,林木葱郁,奇花异草满山遍野,甚感好山好景,环顾山野住民,却是饥不裹腹,哀鸿遍野,神农氏百思不得其解。寻人细问,原来此处确实物产丰富,但每到春末夏初,正是青黄不接之时,冬季作物已衰败,春季作物尚未长成,人们无处取食。神农氏了解原委后,就在山野找一石洞暂居下来,随村民一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大量种植谷物与蔬菜,待到丰收之时,教村民将谷物晒干囤积,将萝卜、榨菜等蔬菜采摘洒盐置于石洞中扎紧保存,到来年青黄不接时,开窖取菜,则酱香扑鼻,菜体完好,从此乡民无食物之忧。当地村民为感谢神农氏恩德,便将神农氏当年所居石洞称为“龙窖”,将神农氏窖藏之法所得的蔬菜称之为“龙窖酱菜”。另一种说法是三国东吴大将研制了龙窖酱菜。据传,公元208年,东吴大将黄盖临危受命,进驻下隽县(今湖南省临湘市),秘密操练水军。当时军需物资溃乏,既备战又备荒,将士们生产大量粮麻果蔬,以应战时之需。他们将蔬菜进行腌制,用土坛装好,和黄泥密封,埋于山边湖畔,经七七四十九天后取出,将士食之味口顿开,士气大振。三国相争,都以真龙天子自居,因此军中以龙为名窖藏,此地又靠近龙窖山,因此得名龙窖酱菜。

  关于龙窖腐乳的名称的确切记载,最早可见于 1955 年《临湘市志》:“6月,成立临湘酱菜厂,实行公私合营,主产龙窖酱菜、龙窖腐乳。”

  龙窖酱菜生产的历史非常悠久,最早可追溯到宋代,据宋代范致明《岳阳风土记》记载:“龙窖山在(临湘)县东南,按鄂州崇阳县,雷家洞、石门洞,山极深远。其间居民谓之鸟乡,语言侏离,以耕畲为业,磨豆腌菜为食。非市盐茶不入城市邑,亦无贡赋,盖山徭人也。”另据宋马子严《岳阳甲志》记载:“龙窖山在巴陵北,山实峻极。山有雷洞,有石门之洞,山瑶居之,自耕而食,植蔬植豆,自织而衣”。

  龙窖酱菜在解放前就开始小规模生产,据老人记忆:1932年,黄盖湖小商人陈四海正式创办首家酱菜作坊,生产传统工艺的酱菜和腐乳等。1943年陈四海长陈文林作为第二代传人,继承父业,逐步改进制作方法,以适应作坊式、工厂化生产,生产工艺和技术得以固定成型。1955 年临湘酱菜厂成立后,龙窖酱菜得到很大的发展,虽然当时生产的龙窖酱菜的产品包装十分粗糙、简单,但以其传统的工艺,优良的品质,经常造成脱销断货,成为群众家庭必备的酱菜食品。特别是在两节前后,当地和周边群众都以酱菜头作为馈赠亲朋好友的首选礼品。当时除这家国营企业外,家家户户都自制酱菜,龙窖酱菜生产规模逐步扩大,品种有萝卜、榨菜、豆角、白菜等,但由于气候、土壤和原材料供应等原因,以当地盛产的萝卜、榨菜为原料加工制作的龙窖酱菜最受老百姓的喜爱。

  在六、七十年代,由于历史原因导致的物质溃乏,龙窖酱菜生产处于低迷状态。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经济复苏,逐渐恢复龙窖酱菜的生产,龙窖酱菜成为每日三餐必备的佐餐小菜。

  随着龙窖酱菜需求量的逐渐增加,到九十年代一批龙窖酱菜生产企业脱颖而出,其中以湖南十三村食品有限公司为代表。据《临湘市志》记载:“湖南十三村食品有限公司成立于1994年8月,······生产的“十三村”牌系列酱菜有······龙窖酱菜、······龙窖腐乳等10多个品种,······”

  由于龙窖酱菜特有的制作加工技艺,其加工制作技艺被湖南省人民政府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进行保护,龙窖酱菜企业带头人、全国道德模范李国武受到了习近平等中央领导人的亲切接见,梅克保、黄兰香、易炼红等国家、省级领导先后到酱菜生产企业进行现场考察。2000年,龙窖酱菜被评为湖南省第二届名优特新农副产品博览会银奖;2007年,龙窖酱菜被评为“首届中国中西部特色农产品展销会畅销产品金奖”、龙窖酱菜获得农业部农产品安全中心“无公害农产品证书”;2010年,龙窖酱菜荣获2010年首届中国湖南旅游商品博览会优秀参展产品铜奖,龙窖酱菜先后获得湖南第四届、第五届(国际)农博会金奖,湖南省第三届农博会交易洽谈会金奖。

  临湘市委市政府非常重视龙窖酱菜这一产业和品牌的培育,带领全市人民充分发挥地理优势和人文因素,挖掘“龙窖酱菜”品牌价值,充分利用这一传统产业优势,调整种植结构,发展萝卜和榨菜种植加工,建立农业标准化示范区,推广现代高新农业生产技术,全市萝卜、榨菜种植面积超10万亩。随着种植面积逐年扩大,酱菜生产规模不断提升,总产量8万余吨,年创产值近2亿元,产品远销北京、上海、广州、深圳、香港、台湾等大中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