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羊田天狮舞
来源:临湘市政府   日期: 2020-07-28 11:06
浏览量:1 | | | |

  天狮舞流传于临湘市的白羊田镇鲁公坡村一带,已有500多年的历史,是一种带有武术色彩的民间民俗表演形式。

  狮文化,在我国可谓源远流长,常见的有南狮北狮、文狮武狮等,临湘天狮舞则集各狮之长,独放异彩。表演技艺独特 “天狮舞”是鲁氏家族中的首创和专技。因“天狮舞”的兴起是鲁氏家族在历史的患难中应运而生,故它是一种带有神秘色彩的宗族文化,从不传外姓,堪称“独特”和“正宗”,并具有“专技专艺”。如今,就它的世袭世传之人,查族谱考证,已是第十八代。

  54岁的鲁东红是村里天狮舞的传承人之一,从小他就喜欢舞狮。聊起与河北北狮、广东南狮的区别,他说,“天狮舞就像玩龙一样,用的是武术步伐。”天狮舞集舞蹈、音乐、戏曲表演为一体,配乐主要是鼓点和唢呐,这些鼓点曲式规范、变化丰富、音乐独特鲜明与舞狮者配合十分默契,煞是好看。

  临湘天狮制作也特别讲究,有雌雄、母子、兄弟、姐妹之分,还有大小不同之分。天狮道具以竹篾为骨架,以绒毛线为毛皮,狮身嵌入木柄后举在空中表演,是全国独一无二的民俗表演艺术形式。制成的大狮子净重有50多公斤,小的也有近30公斤。

  鲁东红说,临湘狮子可以和龙、地狮、灯等配合表演,像狮恋、双狮捧球、鸳鸯串联、五竹盘龙、猛虎跳涧、群狮捧月、群狮观武、群狮闹海等玩法形态逼真,伴以独特的锣鼓点子,场面十分壮观热闹。

  从古至今,“天狮舞”因其活动量大,玩弄时参与的人多,既灵活规范,又庄严耗力,所以还是一种强身健体的活动。 “天狮舞”流传已久

  鲁东红等“天狮舞”的当代传人回忆,听先人们讲,传说北宋末年鲁氏家族中有一人在朝为官,任太子傅,并供职吏部侍郎。有一次得罪了奸臣,被诬告到皇上那儿,皇上降旨杀太子傅并株连九族。就在官兵准备动身的前夜,远离都城的白羊田鲁公坡的鲁氏族长梦见两头天狮受太子傅的委托报信,官兵要杀鲁氏九族,请赶快将鲁公坡改为刘公坡避祸。族长连夜将地名改成刘公坡。第二天官兵赶到此地,遍地寻不到鲁公坡,只得怏怏而回,鲁氏族人得以保存。族长为感谢天狮相助,就命令鲁氏族人模仿天狮的样子,每年秋收之后举行活动,纪念天狮,一直传承至今。这就是直到现在,鲁家大屋的场地还叫“刘公坡”,但却没有一户刘姓的缘由。

  但据相关文献记载,天狮的创始人是明初的鲁思俊。明朝武训年间,鲁思俊青山公伴驾有功,在南京任兵部尚书多年,随着年事增高,思乡之念甚浓,终日心情苦闷。皇帝得知后,召其入宫,并随口呼出一上联:口十心思,思妻思子思父母。鲁思俊见皇帝猜透自己的心思,连忙磕谢皇帝赐假回乡,并对道:言身寸谢,谢天谢地谢君王。

  为迎接鲁思俊回乡祭祖,当地乡民连绵十里,玩龙舞狮接贵人返乡。青山公下轿,视其情境,心旷神怡。便对父老乡邻说,大家助兴欢娱,开心乐意,有龙有狮的鼓乐。既然有地上的狮子,何不再制扎出一种天上的狮子,舞弄起来更新奇有趣,还能健体强身,练武保平安。于是就在青山公的创意设计下,乡民们试扎了“天狮子”,并在玩舞的过程中日益完善世袭至今。打造民族文化品牌

  近年来,临湘天狮舞多次参加国家、省、市的大型活动,如首届全国农民艺术节(蓝田)、首届国际龙舟节,湖南电视台聚艺堂演出,2010年《天狮观世博》参加上海世博会中展演,多次获奖,受到了国内外观众的一致好评。

  2006年,临湘天狮舞被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后,目前正在准备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申报。

  为将天狮打造成文化品牌,临湘的文化工作者对天狮不断挖掘整理,天狮道具进行了改良、伴奏音乐以洞庭湖地方音乐为素材重新创作,创造性地设计出适合天狮表演的新舞蹈语汇,如今天狮表演已由过去的民间杂耍演变成综合性民俗表演艺术。“文化干事经常来村里给我们编排舞。”鲁东红说,“村子里300多人,除了妇女不能舞狮外,老小都会,力气大的,步伐快,玩得好看些。”为了传承这一门独特的传统技艺,鲁东红和一些传承人在村里办起了培训班,对年轻人进行指导。

  不过,让鲁东红感叹的是,“出门一次不容易”。每次外出表演,他们就要制作新狮,一场演出光制作狮子就要一两万元,而一只狮子用三四次就不好用了。“每年我们会举行四五次活动,经常提供一些经费给他们。”临湘市文化馆相关负责人表示,该部门加强与天狮舞的合作,让这一我省乃至我国最具特色的舞蹈艺术永绽光彩,成为临湘乃至岳阳的一块金字招牌。